咨询热线:0871-6129710

“灯光球场”:一代人共筑的记忆

添加时间:2025-10-29

本文转自:乌海日报

1992年9月,乌达体育场举办的“乌达杯”内蒙古职工篮球赛现场。(董子平提供)

露天文体活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乌达体育场又被称为“灯光球场”,建于1975年,是当时大型文体活动的举办场所。

市民杨儒臣回忆,1974年前,乌达地区的人口已接近9万,城市中却没有一处像样的大型文体活动举办场所。原乌达市的领导们经过讨论,决定在乌达电影院(1982年翻盖后称乌达东风电影院)北侧兴建一个体育场,并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1975年春,兴建工作正式开展。

总高约

当时,由于财政部门经费少,领导们便发动各个单位,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车的出车,施工场地热火朝天。人们不仅在周日(当时实行单休)义务劳动,就连平时下班后也要赶赴工地加班。据不完全统计,各单位义务劳动人数超2万人次。经过31天的紧张施工,体育场雏形初现。后期,经过专业施工队的修整、完善,这个可容纳8千人观看表演、竞赛的大型露天文体活动场于当年秋季彻底完工。当时,为了节省开支,乌达体育场没有举行奠基仪式和竣工庆典。因此,没有留下相关的影像资料。

乌达体育场主体为砖混结构,外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70米,外围墙高约6米。东、南、北留有三个大门。体育场中心为水泥铺设的比赛、表演场地;上方用钢丝绳吊着带防雨聚光罩的灯具,方便夜间活动;主席台设在东侧,高约3米,宽约13米,下方的房间设更衣室、广播室、灯光音响总控室、库房等;四周为砖砌、水泥罩面结构的看台。

此后,乌达地区的大型集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群众活动有了一个较理想的大型场地。这里先后举办过乌达矿务局建矿20周年、30周年庆典活动,1992年“乌达杯”内蒙古职工篮球赛以及文化体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的竞赛、表演活动。

1982年,主席台背面新建了一处长约15米、总高约7米的二层小楼,用作办公室、器材库房和乒乓球室等。后又在乌达体育场的东墙外配套开辟了一处宽阔的简易平面文体活动广场。1999年8月,文体活动广场被开发为乌达光源集贸市场;2006年,乌达体育场被拆除。

昔日辉煌的“灯光球场”虽早已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去,但那些在光影下沸腾的夜晚,那些欢笑与呐喊,却化作一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